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详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mtman发布时间:2011-04-26浏览次数:723

    2011年4月23-24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主办,上海大学承办。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学处处长陈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学处调研员陈睿,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赵扬,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胡宝国等领导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规模较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十多位委员出席指导,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术期刊负责人200余名代表。上海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杨庆峰、教务处副处长陈方泉、社科学院党政领导以及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会会期两天,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研讨会集中探讨当前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展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开幕式由上海大学社科学院院长王天恩教授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校党委副书记忻平等领导出席并讲话。忻平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我校近年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是教材,关键是教师,核心是教学方法。结合我校“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的启示,他指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基于问题逻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要的研究领域。

    大会分组交流中,复旦大学教授顾钰民、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陈大文分别主持研讨。围绕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实践和创新探索,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兰英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武星亮教授、我校社科学院院长王天恩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王春玺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苏教授、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等分别进行了主题交流发言,探讨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热点问题。其中,王天恩教授作了题为《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的交流发言,他指出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问题逻辑,通过问题反馈循环,将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真正有效地贯穿到教学之中。建立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通过问题解析式教学和问题随堂反馈,实现学生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对接,把“思政课”教学真正建立在问题逻辑的基础之上,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讨会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仝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顺生、张雷声,复旦大学教授顾钰民、高国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锡喜、宋进,南开大学教授武东生,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吉林大学教授韩喜平,兰州大学教授王学俭,湖南大学教授柳礼泉,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陈大文,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武星亮分别对大会交流的发言分别做了针对性的点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在分组讨论中,结合大会主题发言的感受,联系各地各高校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全国高校思政课多元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方法创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闭幕式由上海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忻平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出席闭幕式,他充分肯定了研讨会的成效,并作了专题报告,重点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当前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是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变的重要路径。他提出,要深入研究教材,突出分层设计的逻辑线索,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理论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学创新的重点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要从教学中从言语中、社会活跃的案例中寻找方法创新的突破口;教学创新的关键是要教学得法,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这门课能够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最后,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讲话并宣布闭幕。

    研讨会上,上海大学推出了《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专辑,收录了一批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师撰写的问题解析式教学研究成果,包含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体系建构、学生问题解答、拓展研究和应用等专题研究论文。专辑的推出,发挥了广大教师进行问题解析式教学的积极性,推动了“问题解析式”教学的深入研究。研讨会共征集180余篇论文,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针对现实问题,对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