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本科教育  教学资源  详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

发布者:mtman发布时间:2012-07-05浏览次数:2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课程类别:校级公共必修课        课程编号:3001101002  

课程归属单位: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  

制定时间: 200691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一)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本课程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使之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了解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制观念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因此,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按教育部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适用专业: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本课程作为校级公共必修课,适用于全校所有专业,共54学时。  

(四)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门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其联系在于本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同属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序列,具有相同性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讲求思辨原理及科学的方法论,本门课程则从理想信念入手,着重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因而更具针对性及实效性。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月版  

2、参考书: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九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为人处世与菜根谭》()洪应明著。  

6)沃尔特、波克()著,杨静宪译:《如何在大学里深造》,同济大学出版社。  

7)徐小结:《转变与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启示》,航天工业出版社。  

8)罗国杰:《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沈继英:《人生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法理学》,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  

13)《宪法学》,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7)《刑法学》,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18)《民法学》,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19)《商法学》,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23)《经济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24)《民事诉讼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25)《刑事诉讼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26)《行政诉讼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六)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1.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式教学法。  

2)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3)整体与部分结合的专题式教学法。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案例式教学法。。  

5)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  

2.教学需要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施。  

二、各章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懂得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使命;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大学生活的特点;新的学习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  

教学难点: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1学时)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1学时)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1学时)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1学时)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能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成长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栋梁之才。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理想、信念、信仰、信念体系;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想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及崇高的社会理想;规划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活质量。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1学时)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学时)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2学时)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爱国主义;国防;国防观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传统内容;新时期爱国主义价值  

教学难点: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学时)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2学时)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2学时)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同时,引导并帮助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正确地分析人性自私观点;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难点: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学时)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2学时)  

一、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2学时)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内容及其重大意义;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道德;集体主义原则;公民道德;诚信;道德修养。人类道德的产生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其核心和原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方法及途径。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2学时)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2学时)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2学时)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学时)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而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主要以道德和法律为主。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帮助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秩序的模范。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道德与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2学时)  

一、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2学时)  

一、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2学时)  

一、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提高法律素质,都是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除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外,还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职业道德;爱情。职业的本质;职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的异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者职业生活中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的基本要求;恋爱中的道德要求;家庭美满的基本规范;《婚姻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爱情的本质以及恋爱中的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婚姻法》的基本精神。  

教学难点: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2学时)  

一、 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二、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 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2学时)  

一、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2学时)  

一、 爱情与人生  

二、 婚姻与家庭  

三、 家庭美德  

四、 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明确新时期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国家安全观,并掌握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法律;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的产生及一般含义;社会主义法律的确立及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性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2学时)  

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学时)  

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二、 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2学时)  

一、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2学时)  

一、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 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  

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角度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而且要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宪法;国体;政体;民事权利能力;知识产权;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权利;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诉讼中的证据种类与举证责任。  

(四)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2学时)  

一、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 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 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2学时)  

一、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 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 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2学时)  

一、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二、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三、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 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